目前分類:學習成長 (4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聽過一則充滿反諷的故事:一個人在上班途中,每天都會遇到一個乞丐,每天他都給這乞丐一塊錢。有一天,他又遇到這個乞丐,他摸摸口袋,身上沒有一塊錢,只有五毛錢。他跟乞丐說:不好意思,今天只有五毛錢。他給了乞丐五毛,沒想到乞丐回答他:沒關係,那你欠我五毛好了!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43

作者:何飛鵬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覺得怎麼可能有這麼不上路的乞丐。但後來工作久了,真的遇到許多這種不上路的人。而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又讓我想起了這個故事。

 

我之前的專欄,寫了一篇文章:「要五毛,給一塊」,說的是為了得到老闆的認同、肯定,以讓自己擁有更大的工作自由,我通常會以高於老闆的期待完成工作。用更短的時間、更高的標準、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效率,讓老闆驚喜,自己則得到更大的回報、自由、學習與能力。這是我快速成長的動力,也是自我要求、自我的勉勵,並不是來自老闆的要求。

 

奇異前總裁傑克‧威爾許,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建議年輕人對老闆應是「over deliver」,這樣才會成長快速。(見《商業周刊》第一○○七期「人才,是策略的第一個步驟」 )

 

最近一個讀者寫信給我,說他的老闆影印了「要五毛,給一塊」的文章,要開讀書會,要大家寫心得報告,讓他很錯愕,也很不滿。

 

這其實是我很害怕的結果,我的許多想法,都是自我期待、自我要求,一旦變成老闆對員工的要求,恐怕會有衝突,也會引起員工更大的誤會與不滿。

 

我願意做得更快、更多、更好,這是我自己心甘情願的事,因為我可以學得更快、成長得更好。甚至更主要的原因是要讓老闆閉嘴,不要天天盯著我,給我更大的空間。如果我的加倍付出,換來的是老闆的欲壑難填,要求更高、期待更大,那不就是應了前面的故事嗎?變成我永遠欠老闆五毛嗎?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學家愛默生說:「習慣是一個思想跟行為的領導者。」

大仲馬說:「每一個重複的動作都會形成一種習慣,重複的次數越多,動作也就愈加熟練了。」

不要忽視你現在所有的一切行為,無論是對工作的態度、面臨生活的抉擇時,任何小小的動作,其實都跟我們的習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謂好的習慣可以帶你上天堂,壞壞習慣可以讓你下地獄。爾德說:「最初是我們造成了習慣,之後便是習慣成就了我們。」任何導致不幸的原因,絕非幾秒鐘或幾分鐘可以決定的,而是長久以來潛伏著的習慣所造成,你的每一個判斷跟行為都跟習慣都有絕對關係,如果沒有好好定下來思考,出那些「壞習慣」來改善它,恐怕未來跟你所想要的永遠會是不一樣的。

命好不如習慣好

作者:徐竹

出版社:晶冠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3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7219480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男人合宜恰當的「美麗」,提升別人與你合作的興趣,稍具個性的裝扮,讓客戶注意到你的獨特。過去,愛美的男人,總被人覺得很「假」(台語發音,諧音為gay)、很娘(娘娘腔)。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44

作者:盧怡安

但今年八月,美國《經濟心理學》雜誌上刊登加州大學做的實驗:請受訪者將人分為三組:好看的、普通的、不好看的,發現被挑選為「好看的」這一組人,平均收入比最差的高一二%,比普通的高七%。這則新聞一出,廣泛的被引用在部落格裡,Email轉寄來、轉寄去,都在討論如何提高「美感商數」(BQBeauty Quotient),這是繼IQ(智力商數)、EQ(情緒商數)之後,上班族熱中的話題。

 

行不行,從美開始

原來,愛美,是一種新的競爭力,女人會,男人更要會。不只長相,更包括如何透過穿著、造型讓人看出你的特色,甚至,長相不夠帥的男人,更可以透過穿衣讓自己有型。以引進高級設計精品知名的清庭創辦人石大宇用最理所當然的語氣說:「在自然界裡,公的本來就應該比母的漂亮才對啊。」

 

在台灣傳統觀念裡,男人向來被認定為,不該花太多時間在穿著打扮上,專心打拚事業就好。國內知名服裝設計師溫慶珠,曾在一次採訪中說:「這跟中國人的性格有一點相關,比較重視所謂的內在美,認為把美這件事情外現,是不怎麼高雅的事,一旦表現出來,就衰減了精神性的部分,大家會認為他是一個物質生活取向的人。」

 

但現在事情有些轉變。

我和先生在百貨公司的男性服飾樓層就親眼見到一群男人,而且是,異性戀男人,七嘴八舌討論著衣服的顏色、款式,還問店員:「小姐,你們這款襯衫有沒有粉紅色的?」「我想要腰身再明顯一點的版型。」眨也不眨眼的挑大紅色的領帶。

 

知道美感很重要是一回事,穿得出美感,又是另一門學問。時尚專家黃薇建議,現在才剛要開始練習變美的男人,不見得要突然大做改變,可以先從了解自己的體型開始,從材質上、設計上,做比平常多一點點的嘗試,會是很好玩的事。身材好一點的,可以嘗試貼身一點的絲質、針織材質;沒有特殊設計的衣服也無妨,光是在黑色薄毛衣裡多襯一件亮色系的長T恤,腰間露一小截色彩出來,都會讓人對你的印象不同。

頭銜從「贊泰建設第二代」,因為穿著有個性而漸轉換成「跑趴名人」,還自創Six Studio設計公司的邱耀正也說,今年男人流行合身一點的剪裁,胖子不要覺得不適合自己;其實寬鬆的衣服,無疑昭告世人你的胖。合身、舒適,不過於緊繃的服裝,適度勾勒出身體線條,反而可以拯救胖子的自卑感。

美不美,自己決定

如果你還很悲觀的想,美不美,天注定。那麼,二十五歲以後才開竅,搖身變成型男的科技公司法務長黃致豪要告訴你:「二十五歲之後,是該為自己的長相負責了。」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王海苓(輔導工作者) 

一提到溝通,不少人便想到一些所謂的招術、技巧,例如,面對陌生人時要面帶微笑,主動提出問題,先問姓名,再問家庭狀況…等。言下之意,好像只要將各種招術熟記,便可在人際關係上無往不利、所向無敵。但果真如此嗎?

 

認識自己

我個人不否認適當的技巧,對人際關係的幫助,但若忽略了溝通的主角──你和我,恐怕技巧本身,只能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戴假面具的偽君子,終日說出或做出與內心相違背的言語行為,對個人人際關係上,內在之問題所引發出的種種痛苦,也只有顯露治標不治本的無奈了。

 

我們或許了解自己的個性,但更深一層的「自我」,如自己的行為模式、價值觀、潛意識…等,卻似懂非懂。五光十色的世界,總叫我們不斷地向外看,卻忽略了瞭解自己的內在世界,我們花不少時間在羨慕、模仿別人,卻少有時間來認識自己。

 

有些人雖然自覺認識自己,卻不一定真正認識自己。我們可以觀察到一些人,總是因為先天的因素,如自己的長相、家世、才能或過去失敗的經驗…等,因而排斥自己。另外,完美主義亦是造成許多人唾棄自己的〝殺手〞。或是因著自己或周圍的人不實際的期待造成「理想我」與「現實我」之間,有著極大的差距,使得當事人痛苦不堪。

 

曾聽過一個例子,有一男子考了七年的台大醫科,最後終於進了台大,但卻是精神病房。人是有限的,若一再不允許有半點差失,則必造成吹毛求疵、批評的個性,這種人對別人也較嚴苛,極易產生人際關係的問題。

 

接納自己

當認識自己之後,並然後勇於接納自己,我們才能真正地愛自己。這樣的愛不是放縱或自我中心,乃是完全地接納自己,並適度地約束自己。這樣的愛,更包括愛自己的身體、靈魂,是一種對生命負責的愛。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以更敏銳、體諒的態度,去對待周圍的人。

 

平心而論,有太多的人際關係問題,是出在我們自己的身上。常聽人抱怨妻子難相處、同事間有問題、或男朋友個性奇怪…等,卻不知許多時候,真正的關鍵人物,不是別人乃是自己。

 

有人因為缺乏自信,內心脆弱,於是會有退縮、被動、敏感的表現。相反地,亦有人因自卑,而顯得特別自大,有攻擊性且好壓倒他人。這兩種人雖因自信不足而有不同的表現,但有一點相同的,便是他在與人相處的事上,總是遇到困擾與麻煩。

 

因此,如果我們只是勸他要有自信,卻無法有效地幫助他,去了解內心的掙扎與缺乏自信的原因,那麼他的根本問題仍無法改善或解決。

 

關係和諧

唯有先與自己有好的關係,才能和諧地與他人相處。「同心同行」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要與人和睦共處,先要學習與己相處,你若能和氣地對己說話,也必能和氣地與人共活。你若能坦蕩蕩地對自己,也必能坦蕩蕩地對人。」(游宏湘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在大家皆十分關心人際關係問題的今天,讓我們先來誠懇、真實地面對自己,做自己的朋友。我們深信,經由這樣的過程,和諧的人際關係,便會自然而然地被建立起來。

 

(本文由宇宙光輔導中心提供)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選自 加洛雜誌 由社長兼總編輯陳賀美小姐撰寫

   一個女人必須先具備獨處的能力,才有資格進入男女關係中。

唯有習慣於獨處,和男人建立的關係才會健康,也才能真正享受愛情的愉悅。

一位相交多年的朋友,在結束兩個被她描述為「沒安全感」的婚姻之後,最近又再度陷入熱戀,可是因為對方是個忙祿的商人,雖然有著讓她著迷的生活品味和新好男人特質,卻無暇常常陪她數天上的星星或聽她叨叨絮絮談心事,每天惶惶然,除了等電話就是和我們這幫好友發牢騷。

   勸她不要把自己綁在男人身上,她完全聽不進去,因為她始終主張男女交往,不僅要在心靈上相互歸屬,更要長相左右。

   平常她也絕不單獨行動,做什麼事都要結伴,而她的男人,更是要隨時傳呼得到,最好像連體嬰一樣同進同出。

結果十幾個男人在和她交往之後,全落荒而逃,因為那樣的愛情太沉重!

   「安全感」 意味「[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泰然自若」,「安全感」 意味「獨處時,一切具足」。弔詭的是,許多男人反而容易被這種女性吸引,因為她獨立而完整。畢竟在兩性關係中,我們尋找的是一起歡笑、分享的人,不是在找個包袱或掛礙。

   以前只要一獨處,過不了三分鐘就向寂寞投降,抓起電話猛找人聊天或打開電視假裝熱鬧,直到某些人生經驗飽足了,終於發覺獨處的喜悅和必要,變得比較少向外求,說話有時反而成了極耗元氣的事。

   一段時間朋友與我密切聯絡、來往,很好,過段時間那份親密不見了,也很好。陽光依舊亮麗,萬物照樣生長,我還是我。

   必須學會安於獨處的道理很簡單:深耕的土地,要定期休耕調養生息,等累積足夠了能量才能再孕育果實;一場大雨過後,大氣必須重新蓄積水氣,才能再度化雲為雨。

大自然不斷以許多實例向我們彰顯養息的重要,而且唯有安於獨處,才有能力面對、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瞭解進入一個關係的目的,是為了「有什麼我能給予?」而不是「有什麼我能獲取?」甚至體會獨處時,我們得到能量;在人群中,我們消耗能量。

   除了學會獨處,請再試著單獨旅行或參加一個人都不認識的活動,妳不但會知道自己一直最害怕的是什麼,也會發現自己的安全感有多少。幾個禮拜前,我們一群朋友聚餐,發現宇宙第六個夸克的CP葉恭平博士臨時插花,他被安排坐在一桌不認識的人當中。酒過三巡,我望向他那桌,看見他正晃著那頭捲曲如愛因斯坦的頭髮,開心的跟同桌人談天說笑,好像久識的老友。我跟他說:CP,我崇拜你!他聽了聳聳肩,露出像孩子般的笑容。也許科學家是從物質組成的最小分子「夸克」來看人,基本組成一樣,哪還分什麼你我?

   而且他從來都安於一個人,自給自足,縱使被放到陌生的環境,還是不改其色。然而,我們這些大多都在愛情裡尋求陪伴、呵護的女人,獨處的能力和安全感的培養,是需要經過學習的,一但學會安於一個人的狀態,發現一切本來具足,那麼面對任何關係,我們都將進出自在。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早以前就聽過人家說:不幸福婚姻有很多種,幸福的婚姻只有一種。哪一種?是積極的「互敬互愛」或消極的「互相容忍」,這些老生常談嗎?這些形容顯然都不是那麼強而有力,每種形容也不能放諸四海皆準的來描述那幸福婚姻的理由。

最近,我的一位女友提供了一個比較具有說服力的說法。她是一位未滿三十歲的美麗女子,在事業上相當有成就,已是某家公關公司的高級主管。最令人驚訝的是,她結婚已近七年,個性仍然像陽光一般,她從不刻意做公關,所以只要有她在,大家都很自在。

一群女人問她,妳認為幸福婚姻的理由何在?她自有見地:「我跟妳們不一樣,我對婚姻要求不高,我找的男人,對我也要求不高,所以到現在,我還能說,結婚真好!」她的一番話,使我恍然大悟:幸福婚姻的理由,難道不是「要求不高」嗎?

從前的夫妻,容易天長地久,其中歡歡喜喜到白頭的當然與社會風氣淳樸有關,但與「要求不高」更有關。女人嫁出去像抽獎,抽中了一個還實用的便得感激,虔誠做牽手,「遇上了就是了」--我祖母常常這麼這麼形容她的婚姻。她那一代的女人,對男人要求確實不高,不嫖不賭、拿錢養家,就是大好男人;那一代的男人,對牽手的要求,何嘗不也是媒人說品貌端莊就是了,能煮菜養兒育女就好(雖然,整體說來,過去的男人對女人的要求,還是比女人對男人的要求高)。

現在的女人,知識水準及經濟能力日漸提昇,怎能要求不高?沒有一個女人會再認為,不嫖不賭、拿錢養家就是好丈夫。女人對身高、面貌、職業、品味、個性、藝術素養、家庭狀況、財產、金錢觀,乃至男人所開的車的品牌,以及他會不會洗碗,要求都很高。

雖然幸福是因為「要求不高」,但我們並不能要現代女子開倒車,隨隨便便把自己送出門。女人已與時代一?進步,即使我們可以開玩笑說,隨便啦,沒關係,是男的就可以,但事實上,各種條件早已預先輸進自己的腦海裡。一個「值得」愛的人,不可能和我們的要求相距太遠,但愛上他之後,是不是可以不要要求太多,讓愛喘口氣?

從這個觀點來說,「幸福婚姻是因為要求不高」才有意義。而「要求不高」應該是男女雙方相對的。我的女友形容她的幸福婚姻:「他從不要求我做任何家事,不要求我生孩子,除非我願意;但我也從不要求他要變成一個有趣的男人,要多體貼,他是老老實實好男人,但這樣的人多半無趣,這是必須忍受的事實。」

正如一匹馬兒能跑,但你不能要求牠同時得游泳或飛翔。是的,你也不能要求一隻狗像貓一樣安安靜靜,不能要求一隻貓看門。每種動物各有牠的特性,每個人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對身邊的愛人要求這麼多?

被要求的人,常得削足適履,他痛苦,你也不好受,被要求的人也常會反擊,製造兩人世界的緊張空氣。步入穩定關係前,你大可東挑西挑,找出一個合乎要求的人(固然有時你得邊照鏡子邊挑剔,因為別人也挑你);既然選定了他,最好還是「要求不高」,大家容易過日子。否則,要求幸福,幸福越是遠走高飛。

幸福的可貴,也因為它不會讓我們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套一句禪宗的,它是:不可明白要求,一要求,便錯。想要他變成你要的樣子,有技巧的讚美比要求與批評有效得多。           

                                                                                                                                                                                                                 轉貼網路文章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位牧師的女兒,她天生就是一位腦性痲痺患者,全身佈滿不正常的高張力,且無法言語。但,她卻靠著無比的毅力與信仰的扶持,在美國拿到了藝術博士,並到處現身說法,幫助他人。

有一次,她應邀到一個場合演寫(不能講話的她必需以筆代口),會後發問時,一個學生當眾小聲的問:「妳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麼看你自己?妳都沒有怨恨嗎?」這個無心但尖端的問題讓在場人士無不捏一把冷汗,深怕會深深刺傷了她的心。只見她回過頭,用粉筆在黑板上吃力地寫下了「我怎麼看自己?」這幾個大字。 她笑著再回頭看了看大家後,又轉過身去繼續寫著:

一、我好可愛!

二、我的腿很長很美!

三、爸爸媽媽這麼愛我!

四、上帝這麼愛我!

五、我會畫畫!我會寫稿!

六、我有隻可愛的貓!                        

七、還有...

八、...                        

忽然,教室內一片鴉雀無聲,沒有人敢講話。她又回過頭來靜靜地看著大家,再回過頭去,在黑板上寫下了她結論:「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眾人安靜了幾秒後,一下子,全場響起了如雷的掌聲與無數感動的淚水?那天,許多人因著她的樂觀與見證而得到激勵。

這個樂觀的腦性痲痺患者是誰?她,就是美國南加洲大學藝術博士,在台灣開過多次畫展的黃美廉女士。

 

「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

我喜歡這樣的人生觀, 很健康也很愜意。 這讓我連想到, ?聖經?曾形容一些聰明人: 「似乎貧窮,卻是富足的; 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可不是嗎? 幸福, 不在於您擁有多少事物, 乃在於您用怎樣的態度去看待、享受自己現下所擁有的一切若是能這樣, 即便您看似一無所有, 也能比那些大富豪或身體健壯但成天愁眉苦臉的人們更快樂、更富有。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日本一位在車禍中,不幸失去了左臂的十幾歲的小男孩,決定向一位老師學習柔道。

他很認真的學習,不過令他不解的是,六個月過去了,老師卻只是重複的教他同一個動作。

他忍不住問老師:「您能不能再多教我一些動作?」

先生回答他說:「你只要把這個動作學好就可以了。」

雖然男孩並不了解老師的用意,不過他相信老師的話,繼續努力學習。

幾個月過去了,老師決定帶他去參加一個昇段鑑定比賽。

在比賽中,他很熟練的運用老師所教的動作,過關斬將。

一直到了決賽,雖然對手強悍得令他幾乎招架不住,他仍然在一番苦戰後,反敗為勝,得到冠軍。

回家的路上,男孩問老師,為什麼只用老師所教的一個動作,他就贏了這場比賽?老師回答他說:「有兩個原因:

一、我教你的招式是柔道中最難的一個動作,你很精通;

二、對手想要破解這個招式則只有一個動作,一定要抓住你的左手。」

這個男孩最軟弱的地方,竟成了他致勝的關鍵所在。

我們每個人都有軟弱的地方,但上帝總在我們的軟弱上,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力量。

只要善加利用上帝給我們的一切,我們也必像這個男孩這樣,在自己的軟弱上,看到上帝的另一種祝福。

 

*行程可以不用太趕~給自己一些思考喘息的機會.

 

*工作可以不用太多~給自己一點調養適應的時間.

 

*朋友可以不用太好~給彼此一片自由獨處的天地.

 

*關懷可以不用太過~給對方一個成長自主的空間.

 

*言語可以不用太白~給聽者一次發揮想像的證悟.

 

*鋒芒可以不用太露~給別人一般如沐春風的溫馨.

 

*名氣可以不用太大~給自己保留隨意任性的自由.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0元學做有錢人!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40

 

我真的沒有亂花錢,但每月的薪水幾乎都是剛好用完!我也想省錢,但是每天叫我少喝一杯拿鐵,實在太委屈!連養樂多都漲價,只有我的薪水沒有漲!如果你符合其中一項,你就必須學習,這堂因應通貨膨脹而生的M型社會理財新技能。

 路地裏

漲!漲!再漲!全台物價漲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麥當勞、星巴克、菠蘿麵包到計程車,通通在漲。

根據主計處統計,在二百七十個國人主要的花費項目中,從起床後要吃的早點,到祭拜用的金銀紙錢,總計一百九十八項產品已漲價。

 

通膨節節高升,你快變新窮人了嗎?

三‧○八%!你沒看錯,這是最新公布的九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它已經創下近兩年的單月新高。然而,這會是特例嗎?

這是中華經濟研究院的最新預測:油價一旦全年平均價位逼近每桶七十九美元,明年預估CPI年增率將由一‧九八%上升至三‧七八%。過去六年,台灣平均CPI年增率不過○‧六七%,若三‧七八%預測成真,通膨率將創下十三年新高,通膨巨獸將登陸台灣。

 

超過三%的物價指數年增率,是什麼意思?

具體來說,這隻巨獸會大口啃食你的存款。你現在擁有的一百萬元現金,若什麼都不做,三十年後就只剩四十多萬元!這隻巨獸,也會重挫你的退休計畫。如果你計畫三十年後要退休,現在每月三萬元的生活品質,三十年後,你需要七萬三千元才能達到相同水準!

焦慮無濟於事,從現在起,你必須學習新的理財技能,才不會被打入M型社會的貧窮左端,成為「白領新窮人」。

 

這是最新的理財技能,且學習風潮從美國一路吹到英國、澳洲與新加坡,近期吹到台灣:財金智慧(Financial Literacy)。顧名思義,就是教育民眾正確的理財觀念。人類理財的知識難道還不夠嗎?為什麼各國政府都選在此時提出財金智慧?

 

理財躍升顯學,但要先有財可理!

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第一副總裁史督瓦(Jamie B. Stewart),在「日益重要的財金智慧教育」演講上點出關鍵:「一個人會賺錢,並不表示當薪水到他的手上時,他能有智慧的使用判斷。事實上,是當錢到了自己的手上,才開始財金智慧第一次最基本的測試。而大多數人的測試結果是不合格。」

 

因為美國人過度消費、缺乏退休規畫,二○○二年,美國平均每十戶就有一戶破產,成為國家負擔(後續甚至引發今年的次貸風暴),因此,美國國會立法成立倡導財金智慧的專責單位。同時間,英國跟有「富國俱樂部」之稱的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也成立類似單位;新加坡金融監督管理局則推出Money Sense專案。二○○四年,澳洲成立金融知識基金會,開始教育民眾正確的理財規畫觀念。

 

開門第一課:看重一百元的威力

過去,人們一直學習著如何賺更多的錢,卻忘了基本功:如何花錢。如今,這堂課再度被重視,成為財金智慧的第一堂課。就像《猶太人致富金律》(Thou Shall Prosper:Ten Commandments for Making Money)作者的妙喻:「想要增加收入,卻不先了解金錢的本質,好比新進演員研究克林伊斯威特,卻不先學習演技一樣。」

 

在物價高漲的M型社會,每個人都知道,「要理財,先要有財可理」,也焦慮著,如何去找出這筆「財」。但多數人想的都是,努力爭取加薪,或者投資股票賺一筆,卻很少人在乎眼前的「一百元」。

因為你懷疑:一百元有什麼用?但一百元,在有錢人眼中,有著巨大威力;窮人卻反而看不起一百元。

如果你知道,每天省下一杯一百五十元的咖啡,或者少搭一趟計程車,三十年後,你就能擁有一千萬元,這樣,你還會看不起一百元嗎?如果你每天省下一百五十元,每個月固定投資基金五千元,只要年報酬率達一○%。這筆小錢,三十年後就能讓你晉升千萬富翁之列(詳見第一百二十四頁「過去二十年年賺一○%十檔基金表」)。

 

「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彈,而是複利!」這是愛因斯坦的名言。因此,有錢人連一塊錢都要管理,並且讓那一塊錢在未來賺更多的錢。

但窮人卻只知道努力工作,把錢花光,然後繼續努力工作。就像四十年前英國歷史學家巴金森(Northcote Parkinson)提出的巴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般,賺越多、花越多,最後財富還是無法增加。然而,如果你看到這裡,就決定開始刻苦省錢?這也很危險。因為你如果勉強壓抑消費欲望,某天忽然受不了,決定要「慰勞自己」時,你可能會花掉之前辛苦省下來的錢,甚至預支你未來收入

因此,你必須重新學習如何聰明花錢,花得既不痛苦,還能把錢花在刀口上。就像《富爸爸,窮爸爸》作者萊希特(Sharon L. Lechter)說的,「未來,會花錢將比會省錢更受重視。」 有錢人怎樣聰明花錢?「他們會駕馭錢,雖然不錙銖必較,但會精打細算,」幫眾多有上億身價富豪打理財富的摩根富林明證券總經理高桂卿觀察。

 

入門第二課:花一元要有三元的效益

週六午後,台北敦化南路上。年薪近千萬的遠東商銀個人金融事業群副總經理喻芝蘭,她的先生是前台大校長孫震之子,她富有,但用錢理智得驚人。

與我們碰面的這一天,她穿著印著遠東商銀logo的白色T恤,Hang-Ten短褲,背的是女兒不要的灰藍色雙肩包。她看來似乎很省。參加年終尾牙派對,她模仿奧黛莉赫本,從帽子、鞋子甚至到口紅,都跟朋友借,全身行頭不花一毛錢。打開衣櫃,她只有兩個皮包,每個都用到壞才換。再打開鞋櫃,她的鞋子春夏秋冬四季加起來,只有十多雙鞋。「沒用的衣服堆在家,以台北市一坪四、五十萬的地價來說,成本太昂貴。」 事實上,喻芝蘭休閒時的全身行頭,可能不超過一千五百元。但是當她面對客戶、參加國際會議與演講,她身上的套裝卻動輒十五萬元起跳。一百倍差距的花錢方式背後,其實有個清楚的邏輯。她,很清楚這筆錢的目的是什麼,一件衣服買來是為了提升身價,還是穿著舒適即可。「要花錢之前,我都問自己,花的目的在哪?我能享受多久?」喻芝蘭說。

 

下屬結婚要送花,日薪上萬元的她,會親自走到花店反覆琢磨,把玫瑰花之間的距離放大,創造出一個比人還高的花座,讓五千元的預算,看起來像是上萬元手筆。因為,這次要做的是「面子」。因此,要讓花出去的錢,盡所能的把面子做大。

一塊錢,要發揮三塊錢的效益。這樣精算,豈不麻煩?「不,這樣會讓你把資源放在真的喜愛的地方,」省下來的錢,她可以用來買一張三千元的音樂會票,毫不心疼。她深信一句話:「管理金錢,反而會增加你的自由。」

 

入門第三課:懂得儲蓄未來財

喻芝蘭自己有一套「三二一」法則,這套法則的重點是:不花掉未來的財富。她將收入分成:三份現在,二份未來,一份自己。每個月,她先扣掉「未來」的兩等份後,才開始支配其餘四等份,沒花完的就繼續移入「未來」的帳戶。所謂的「現在三份」是指生活所需花費;「未來兩份」則是儲蓄將來所需,如退休基金;「自己一份」是充實自己基金,買書與上課都包含在內。

 

「越年輕,越不能省,假如扣掉生活費後,真的沒剩多少,乾脆全拿去學東西,」喻芝蘭就是靠自我充實基金,在當授信部門主管的時候,去上基金經理人研習班,建立了廣大的顧問人脈群。當她任職遠傳時,上了購併相關課程,兩年後當遠傳購併和信時派上用場。

「如果是把收入減掉支出,才去做儲蓄,你可能在花未來的錢而不自知。」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陳琬惠說。

 

鏡頭轉到板橋市,「嗯,你問我錢花在哪裡啊?我沒算過。」七十一年次,年收入不到五十萬元,在公關公司工作的黃敬華笑說,他全身上下的行頭加起來大約三萬九千元,剛好把月薪與家教外快通通用完。

打開他的衣櫃,裡頭約有五十件襯衫,都是名牌,從BurberryRalph Lauren。每件都有穿嗎?「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吧,」有些新的還沒拆開過,「因為折扣太便宜,總有一天我會穿它吧。」每個週末黃敬華都跟朋友相約逛街,從中飯、下午茶與晚餐,都在餐廳吃,在不在乎價錢?「上班族沒有人在care那一、兩百塊啦。」他買書,只去誠品買,「在那裡才有買書的衝動啊,還有,我不買路邊攤。」

訪問前,他剛花了一萬一千元買下一條Diesel的牛仔褲,你不擔心通膨危機嗎?「嗯,有想過要省點,列出花錢的優先順序。」然後呢?「好像每個都很重要……。」

 

為了攤開黃敬華的金錢地圖,我們陪著他一條條的抓出現金流,這是他第一次整理自己的收支。「哇,原來我的錢是花在這邊的。」他每個月高達七二%以上的收入是用在「現在」,其中買衣服高達二五%,閱讀等充實自己的比率僅約九%,如果衣服買多了,投資自己的比率就變少。

 

年收入近千萬的喻芝蘭則是用Excel製作出她的花錢支出,旁邊密密麻麻的字體加上備註,每一分錢該歸屬到哪裡,她都清清楚楚。

 

入門第四課:分清「想要」和「必要」

看出兩者的不同嗎?喻芝蘭投資在提升自我價值的比重,固定維持在月收入的一七%左右。她與黃敬華的差異,不僅是花錢的紀律,還有讓金錢「加值」的渴望。而黃敬華對金錢的態度,可能也是你我的寫照。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擁有五百二十億美元身價,卻不願意花錢買套昂貴的西裝,不是他吝嗇,而是「穿在我身上看來很廉價,那就沒有價值,」他說:「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才是你得到的。」懂得區分它,不盲目被價格所引導,是巴菲特成為全球第二大富豪的有錢基因。而這也是有錢人與窮人的差別:能否洞悉自我的欲望。

「你分得出想要(want)還是必要(need)的差異?」陳琬惠說。

 

所謂的「想要」是指:我想感覺好,讓別人仰慕。所以我買跑車或是名牌皮包。「必要」則指,生存的必需品,如食物、居所、子女教育、退休養老金等。

當你區分出欲望的種類後,還要將自己的欲望排列出優先順序,才能照著順序聰明花錢。但很多人連第一個步驟的區分都不會。

你知道自己要什麼後,就知道不要什麼。」橙果設計董事長蔣友柏說。出身蔣家,又是從事設計工作,很多人猜想他對名牌一擲千金,其實不然。「我不需要用名牌來證實自己,你以為穿了LV,自己就變成LV嗎?」蔣友柏不迷信名牌。

 

穿著T恤與卡其休閒褲的他,從口袋裡忽然掏出一個小零錢包,跟一些鈔票,鈔票從一百元到一千元,整齊的夾好。信用卡與提款卡呢?「我沒有。」這個習慣,跟元大集團的馬家三父子等有錢人一樣。

 

更特別的是,馬家父子口袋裡永遠都是一疊整齊的新鈔。元大金控總經理馬維建說,他只要一拿到舊鈔,就馬上叫秘書拿到銀行存起來。「你不覺得看到新鈔,會捨不得花掉嗎?這是省錢的好方法耶。」

 

最後一堂課:養成管理金錢的習慣

珍惜一百元的力量、有儲蓄未來財的概念、區分出欲望的類別後,就要開始計算成本效益,做出抉擇,然後「反覆練習」,這是要成為有錢人,最後一個步驟。

 

比如說。你現在計畫買一輛七十萬元的車。但你是否算過,十年下來,停車費、油錢等支出約一百三十五萬元。如果你不買車,把錢拿去投資報酬率約一二%的基金,然後以七千元獲利搭計程車。十年後,你仍握有七十萬元的正資產,還省下停車、養車的心力支出。

算下來,你為車子付出的機會成本超過兩百萬元。但人是習慣的動物,多數人嫌計算很煩,而敗在「習慣」這一關。然而要牢記:管理金錢的習慣,遠比你擁有的錢財數目更重要。

歷任國內各大券商自營部操盤人的楊先生,身價數億元,現在從事私人代操業務。今年因投資陸股、H股等,大賺二‧五倍,正準備搬進天母的新居。每天,他進出股市金額達數千萬元,但他大腦裡的計算機不止計算著股票漲跌,連生活裡的五塊、十塊,都迅速的被大腦計算機換算。

 

他出外洽公演講,向來都搭公車、捷運,「給我一百元,我可以全台北市凸透透(台語),」他說「開車成本高,加上停車時間,不會比較快。」更重要的是,「走路可以欣賞風景、運動,順便觀察當地房地產行情起伏。」

 

要買日常用品,他都到最便宜的全聯福利中心,而且「我會算一毫升多少錢,因為每家通路有時候包裝不一樣,所以要換算比較準。你問我幹嘛計較這麼多?我就是不喜歡被人當作潘仔(台語:凱子)!」為何不開車到內湖的大型量販店舒服買東西?「你把油錢算進去,成本更高,而且,你還可能因此買多餘的。」要充實自己,「我都不買雜誌,都去書店看,有冷氣、還有音樂,加上燈光。」他繼續說:「像報紙,我都零買,我不訂啦,因為每天去買,一個月買三十次,有三十張發票,中一次,一個月報費都省了。」

 

先生,絕不浪費一塊錢,但是,他鼻樑上的眼鏡,「三萬多啦,這是法國手工做的,眼鏡很重要,要耐用,我的手錶也五十多萬元,因為這是門面。」颱風夜,他花二萬五千元帶妻子去三二行館住上一晚,這也經過計算,「在國內休假,時間花得少,第二天還可以立刻投入股市。」

 

「這是一種態度,連我都會算,難道你的時間成本真的有這麼高嗎?」楊先生反問。因此,別小看反覆練習的習慣,這會幫助你迴避很多衝動型的消費。

 

打破心理帳戶迷思,千萬身價不是夢

二○○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他揭開了人的心理如何影響經濟行為的秘密。比如說,人為什麼會覺得分期付款比較划算?明明這還會增加利息的成本,原來人很容易有心理帳戶的迷思,商人等於在人的心理開了很多個心理帳戶,讓你因為每個帳戶要支出的錢不多,而沒有防備,做出消費。

 

建立起上述觀念後,接下來要做的只是花錢前的自我對話。

如果你要變有錢人,「你必須建立起錢之間的連結感,從認識金錢,到花錢、存錢,最後投資獲利,這都是環環相扣,」陳琬惠說。政大企管所系主任別蓮蒂教授觀察:「人的消費行為也正成M型化發展!」,許多人任由感情主導消費,陷入錯誤的消費習慣,就會形成「穿名牌衣的年輕人,卻吃泡麵度日」現象。

 

要當窮人,還是有錢人,繫於一念之間。當你讀完這篇文章,開始決定每天少坐一趟計程車,並且為了三十年後可能創造的一千萬元感到欣喜時,屬於你的奇蹟,也正在發生。

 

你,踏入了哪個消費陷阱?

你,以為自己是理性消費的,但是你知道嗎?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揭開了人的心理如何影響經濟的秘密。透過芝加哥大學教授奚愷元在《別當正常的傻瓜》一書解讀,你可以問自己,到底中過哪個陷阱。

 

★意外獲得一筆獎金,就把這筆錢拿來花掉,犒賞自己 

你已經中了心理帳戶的陷阱

每個人心中會自然的把錢分成很多帳戶,有意外之財的,旅遊的、買菜用的、買屋子用。但其實,錢就是錢,不該因為放在意外之財的帳戶裡,價值就該被貶低,被輕易花掉。

 

★美國買維他命很便宜、百貨公司大減價,先買再說!

你已經中了交易效用偏誤的陷阱

簡單的說,就是貪小便宜,看到維他命與台灣的價格出現差價就大買,但是卻忘了評量,這瓶維他命的實際價格對照你自己的需要,到底划不划算?你是否真會吃這些維他命?

 

★買了一件不適合的衣服,下次再買一個腰帶來搭配它,看能否讓它變得漂亮點。

你已經陷入沉沒成本陷阱

你只把眼光放在已經付出成本的衣服上,但是你為了這件衣服要去花更多錢補救,最後的搭配還不一定會好看,還賠上了好心情。你不但沒有挽回已經沉沒的成本,還招致更大的浪費。

 

★買把蔥殺價10元很爽,但是買台30,000元電視殺價10元很丟臉?

你已經陷入了比例偏誤的迷思

一把蔥20元殺到10元,你感覺等於打了5折,但是去買台電視要求降到29,990元,折數連1折都不到,根本不夠看,但其實,兩個實際少的價格都是10塊錢。你因為把眼睛放在折扣幅度上,常常會讓小錢花得很謹慎,大錢花得很鬆散。

 

★我的品味與時並進,所以衣服越買越貴!

你被大腦的適應性效應給牽著走了

大腦對於物質的適應性很快,當你買下漂亮衣服或是好車後,會立刻適應,所以快樂感不會維持很久。如果你的快樂都是來自於物質,你會很自然的想去買更好、更貴的東西,以得到刺激感。這造成你的一生,都需要追著錢跑。

 

★電視購物有免費7天試用期,那先買來,然後再退貨好了!

你已經陷入原賦效應陷阱

原賦效應的研究發現,人通常對擁有的東西會賦予高價值,所以不太願意做決策失去它,也就是說,當貨物送到你家後,你再把它退還的機率是很低的。

 

★我總是花很多時間逛街,但衣櫥總少一件衣服!

你已經陷入了選擇的弔詭

商人總會給你很多選擇,而控制欲會讓你習慣找尋最好的,但卻忘記要尋找最適合你的。結果,買回家的洋裝很美,但總高高掛在衣櫥裡,連吊牌都沒剪。

 

資料來源:《別當正常的傻瓜》

整理:曠文琪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性情溫和的人最為好命這是今天魏楨與我分享的一句話

是為人皆為„煩人„不如心所願的事接踵而來

 

不管婚姻或事業假定一生都美好的話

只有心存感激感激是靠一生的修養來的

 

人生就會處在不定中在複雜牽連中失落而不見

所以要定得住就是要靠修養

 

所以福報從德行而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就在此

福報是通過德行、通過修養而來的

 

倘若沒有心只有命限與緣會

儒家:「克己復禮為仁」。存天理去人欲!

 

道家說:「致虛極,守靜篤,復歸於嬰兒。」

不要生氣♥♥當對人不諒解時

 

想想看人是有命的人間緣會是複雜的

這樣才能以心對心、真實對真實、美好對美好

人生的過程只是承載著艱苦與悲愁

 

人們想振翅高飛卻有所不能人生行程難免如落葉飄零

人生像飄零的落葉╭人生也像一隻鳥..承載著人生的艱苦跟悲愁

 

人間的艱苦與悲愁一半是從「命」來一半從「緣」來

人生的飄零是「命」,不知飄落何處則是「緣」

 

由我運命而非由命運我

人生不能被命牽著走►►須運轉、扭轉我們的命

 

命中註定緣會使然人生行程裏有多少無奈及困惑

☆☆如夢如幻不真實幻化成空

 

「命」決定人一生的行程有人的「氣」較清靈有人的「氣」較濁重

天生的氣在運動◊◊有氣質就有氣運◊◊生命透過氣來運轉

 

我們看不到許多人的美好是因為我們只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對方

卻剛好與他的「氣」有了障隔

所以說:「氣質不相投」有時並不是對方不好

而是我們沒有發現因為我們障隔了自己

 

佛家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多美好!

心如明鏡台♥♥大家杷人間的污染塵垢忘了吧!

佛家說「緣起性空」、人間都是因「緣」而起,因緣和合而起的

 

人間這麼複雜☆☆所謂的不好不是真的不好

所謂的好亦不是真正的好☆大家放開心胸一點

承受自己的「命」、通過人間的「緣」

才能保住我們真常不壞的心╭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必須做到130分 才能讓別人扣分

 

商業周刊第 1038

 

蔡依林是擁有怎樣的戰勝欲望,讓她打敗自己的軟弱、打敗看衰她的人,拿下金曲獎最佳女歌手獎?

她是一個運動員,內心有一股挑戰世界紀錄的欲望,無法抑制。

她,其實是一個藝人。

這是一場勝利的宣示!今年六月十六日晚上,台北小巨蛋,身著紅色舞衣的蔡依林,緩緩從高處降下舞台,手裡拿著響鈴,拋向天空後,像體操選手般柔軟的劈腿轉身,接下響鈴。扭腰、擺臀,動作狂野。一首「舞孃」引發尖叫聲不斷,她在火焰包圍下退場。一個小時後,她獲頒金曲獎最佳女歌手獎。

接過獎座致詞的蔡依林,沒有落淚,鎮靜非常的說:「得這個獎,我要謝謝很多人,謝謝曾經很不看好我的人,謝謝你們給我很大的打擊,讓我一直很努力……,讓我一直維持在最好的狀態。」

慘遭批評:人紅了卻不討喜 被評為爛歌手、亂抄襲

「很少有歌手像蔡依林一樣,第一張唱片就紅了,可是卻那麼的不討人喜歡。」一位熟悉蔡依林的圈內人說道。蔡依林十八歲出道,但隔兩年,她竟被創作歌手陳珊妮和林暐哲等人,評為「十大爛歌手」。後來每出一張唱片,幾乎都招致抄襲國外歌手的評價。

有人可以不在意負面的批評,但蔡依林從小就好勝,功課要第一、打電玩也要第一。她渴望巔峰。「我想要獲得的東西可能就是:這個東西妳學好,當下妳克服了它,對我來講,那就是一種成就感。」

她從來都不放過自己,她的字典裡不容許九十九分。這個數字勝利者不屑,不是巔峰,就缺乏征服的成就感。

「你必須讓自己得到一百三十分,才能讓自己被別人扣分!」她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表示。

絕不妥協:個性極好強 練舞練到幾乎昏厥也不放棄

但是她也逐漸明白了,她喜歡演出,喜歡舞台,「表演是我的使命。」她說。

蔡依林這樣形容自己的努力:「如果真有『贏』這件事,我唯一贏(別人)的,可能只有毅力吧!在成就方面,我就永遠還是可以再更……更好更好更好。」她笑笑。她有強烈「戰勝」的欲望:戰勝負面評價、戰勝不被接納、戰勝自己的限制與極限。

「要讓她做到高難度的事,很簡單,」她的經紀人蔣承縉,以及唱片公司老闆陳澤杉都表示:「只要對她說『這太難了,妳可能做不到』或『做不到沒關係!不要勉強自己』,她就立刻卯起來。」而且眼露「殺氣」。

「我覺得表演者就是這樣,就像運動選手,他也是付出很多就是為了那一刻。」九月當我們專訪她時,蔡依林窩在灰色的沙發上,臉上是畫得十分完美的妝容,眨著大眼睛,模樣還很「夢幻偶像」,但內心的表白卻十足成熟。

 

我們問她:你會不會偶爾怕說:「『我輸了』的時候?」她很爽快的回答:「當然會啊!最怕的就是你輸了,然後旁邊所有的人說『你(輸了)這是對的。』以我的習性,我自己是比較……」她的話沒講完,但聽得出來,她不想讓人「證實」她「輸得對」,所以她非常的拚命。

有些時候,我一直告訴自己要很perfect(完美);你明明知道什麼叫perfect,卻知道沒有到達那個境界的時候,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她說,「我自己對自己評分的標準之一就是,大家可能看到的都是怎樣的蔡依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框框,可是你可能今天出現在他的面前,不是這樣的框框的時候,你就會覺得說,今天的自己是不是做人不成功?」

「所以,妳在每個人面前會盡量去……達到最好對不對?」她毫不猶豫的答:「對!」

她坦白表示:「其實我覺得,會把我逼瘋的,到最後會是我自己!」說這話時,她比畫著一雙看起來比電視鏡頭前更顯細瘦的手臂,手上精緻的指甲彩繪在空中輕畫出一道色彩。訪問中,她不只一次談到「壓力」、「崩潰」的字眼。

但就在我們覺得她這樣很累的時候,她卻又表示,她是樂在其中,「我覺得我很自在啊!」「每一次進步,就會讓我覺得自己更為完整。」

蔡依林曾經在舞台上,大聲的對觀眾說:「為了表演,我犧牲了朋友、家人、愛情!」但是,「因為我這麼努力,所以我不會輸,對嗎?!」

永不鬆懈:以瑪丹娜為目標 打破女藝人年齡限制,屹立舞台

蔡依林說,她有一個夢想,就是有朝一日可以像她最崇拜的瑪丹娜一樣,以專業能力,打破女藝人演藝壽命的極限,站上世界舞台。

瑪丹娜四十歲時,還能穿著性感,在舞台上表演倒吊金鉤,唱片依舊在全球熱賣,但女歌手在台灣的演藝壽命,很少能超越三十歲,而蔡依林距離這個年紀,只剩下三年的時間了。

「如果我到了三、四十歲,都能轉得很好,才會覺得自己是成功的吧!」蔡依林表示。接著她舉起手臂,握拳說道:「加油!」向年齡極限挑戰,應該是她現在最大的欲望吧?

*從台下到台上,她都不認輸——蔡依林的戰勝欲望

 

 

Victory(勝利)

 

當你做任何事時都給自己一條退路

 

那你永遠都無法嚐到勝利的滋味

 

我想我們大多數的人最難克服的就是自己吧

 

    執著◇並不代表就是鑽牛角尖

 

它隱含著一股強大的魔力

 

讓我有勇氣去面對我  所有的◆挑戰◆

 

我想我們都應該在不同的階段  不同的人生舞台》》戰勝自己

 

唯有如此我的人生才會活的精彩

 

活的比別人漂亮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別當足球明星 要做員工的教練

 

不當萬事通的專家 應該協助員工發揮潛力

如果說,傳統的管理模式是對事不對人。那麼,新的管理思維,則將回到以人為本的概念。《第8個習慣》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先前曾寫下要成功所需要訓練的7個習慣,但是他發現,唯有回歸基本面,讓每個人因為熱情而自主性的發揮潛能,並且不斷學習,才能真正讓個人或是企業,從成功邁向卓越。

教練學聽起來很抽象。不如先聽聽,龜兔賽跑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要教我們,跑得快的兔子不一定是贏家,最後兔子輸給了烏龜,主要是因為兔子對對手掉以輕心。

 

傳統的管理者,可能只會對兔子(也就是員工)予以懲罰,或是要求兔子提出一份「我為何失敗」的報告就結束。頂多,在下一次可能的龜兔賽跑來臨前,告訴兔子,如果你贏的話,我會多給你什麼獎賞,但是輸的話,懲罰也會更大。

 

但是在《如何訓練一隻兔子》的作者伊藤守眼中,一個好教練採取的手段就會不同。他說:「如果我是兔子的教練的話,我一定想辦法讓兔子跑贏。」

 

他說,一個好教練,應該一開始就該發現這隻兔子的「能力」與成就動機不成比例。對兔子而言,贏得比賽所應該具有的能力當然不成問題,他本來就跑得比烏龜還快。但由於競爭的動機不夠強,所以無法一直保持與烏龜競賽的欲望,最後才會落敗。

 

他認為,一個教練在兔子跑輸後,應該做的事情是,針對到目前為止所發生的問題,做360度的思考,以便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發現原因後,還要提出一個詳細記載訓練流程的具體對策。單單只從龜兔賽跑的結果,就跟兔子說你太輕率了,要改進,很難讓兔子心服口服。

 

比如說,兔子的問題是在於,成就動機不強。教練一開始,必須傾聽兔子的想法,了解兔子行動欲望不強的主因,然後試著激發它之外。激發後,也必須讓兔子了解,為了要成為贏家,除了擁有行動欲望,與本身跑得快的天賦外,還可能要學習其他的技能,才會成為贏家。

 

伊藤守的結論是,與其一味的教訓兔子不可以戲弄烏龜,以及警告兔子不准中途睡著,就好像是要禁止辦公室裡的年輕人把頭髮染成咖啡色,或要求他們必須時時保持笑容一樣,根本是不可能達成的事。所有的人都必須體會,當新世代員工的自主性越來越強時,要驅動員工,就必須改變與他們對話的方式。

好教練的第一步 傾聽員工真正的想法

 

根據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的《口袋大師教你教練策略》一書指出,一個好的教練不會只是萬事通的專家與主管,只會指揮人前進,而是能協助每個人發揮最大的力量,做好自我管理;而在此過程中,大家因而逐漸凝聚共識。一個好的團隊就此形成,團隊成員雖然各有優缺點,但是卻能夠互補支援。

 

最棒的是,在協助的過程中,不僅被教練者可以成長,教練本身在溝通中也可以獲得成長。「那才是真正的領導力……,領導是一門藝術,而且對人的影響是有原則可循的。如果你遵從這些原則,你的影響力和道德權威就會增長,你就會得到更多真正的領導力,」科維說。

 

而要成為一個好教練,你必須先修煉以下4個技能。擁有了它,你的「球員」才會願意追隨你,跟你與團隊,一起成長。

 

第一、是傾聽。會傾聽的教練,才能真正了解球員的能耐與想法。不會總是以自己為是,以他人為非。

 

很多人常犯這個錯而不自知。《教練》一書引述一個故事。美國知名的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訪問一個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

 

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 小朋友想了想說:「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都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

 

這時,所有觀眾都笑到東倒西歪,林克萊特繼續注視這個孩子,想看他是否是自作聰明的傢伙,但沒想到,接著這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

於是,林克萊特繼續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那孩子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還會回來!我還會再回來!」

故事中,林克萊特一開始犯的錯,跟一般主管相似。先是沒有耐心聽完話,就抱持著以往的刻板印象,猜想小孩說話的語意,等著看他出糗,還好到最後關頭,他關注到小孩的肢體與情緒語言。誠懇的發問,才沒有刺傷孩子的心。

 

學會傾聽的第一原則就是,先把對方的話完全聽完再做評斷,拋棄所有的刻板印象。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自認為,他有良好的溝通技巧,關鍵在於完整的傾聽。

 

指責語氣讓人緊張 用啟發式問句找出癥結

 

二、問對問題,找癥結。不過,要能了解你的球員,除了傾聽,還要會問問題。問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將決定你得到答案的真實性。

 

在《人本教練模式》一書中就有這樣的案例。一位財務經理在工作中不小心出錯,主管問他,「我提醒你很多次了,你為什麼還是出問題?」這個問題讓這位財務經理的情緒更緊張,最後選擇推卸責任,因為這個問題的出發點是批判。

 

但如果這個問題的出發點是啟發性的,如主管問:「如果這件事情從頭再來,你會看到什麼不同的做法,可以創造出不同的結果?」接下來的回應就會是認真的思考,透過交談,這位主管一方面試圖找出問題的關鍵,讓這個錯誤不再發生,一方面,也可以協助這位經理看到自己的盲點,看能否以再增加訓練或是其他方式,來改善工作方法。

 

一位好教練要做的就是,問對啟發性的問題。問題最好是以開放式的問題為主,因為如果只是問封閉性的問題(要對方回答是或不是),被教練者其實很難完全把自己的想法、需求,還有感受說出來。

 

三、判別什麼才是事實。先前兩種技能,主要談的是,一個教練怎樣「探索」被教練者的過程。接著,一個教練要有判別力,才能反映事實,幫助你的「球員」看到自己的盲點,並且調整自己的心態。

比如說,當部屬對你說:「我沒有學過經營管理,能力不夠,沒辦法開發市場。」教練型主管就必須為他做判別:「你沒有學過管理是事實,能力不足則是你自己對自己的演繹。沒辦法開發市場,不是因為你沒有學過經營管理,肯定還有其他原因。」

 

教練型主管若進一步發問,你們可能會發現,員工沒辦法開發新市場的原因,其實可能是他擔心自己的語言能力不足。那麼這時,你們可以一起尋求改善語言能力的方案,並且擬定未來的學習計畫。

 

四、回應員工。一個好教練協助球員找到自己的問題後,就要及時的、具體的提出回應,這些回應最好是貢獻自己的經驗談,但不必要求對方照單全收;例如,你可以這樣說:「我能體會你的心情,我以前的經驗大概是這樣……」「當然,這是我的體會,你也可以不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回應的分寸必須拿捏好,不是直接給建議,「你最好…」才能保持中立。還有,很多領導者常常習慣棉裡針的溝通方式,如「你的想法很好……,但是……」先是肯定,接著是批評與教訓,這樣只會讓部屬感覺你很虛偽。

 

如同《人本教練模式》一書所指出的,一個好教練應該把自己當作是鏡子,讓球員看清楚自己,他才會願意改變,去成長。而當球員成長時,你的球隊也將在無形中,變成一支卓越的球隊,把你推往另一個想像不到的職涯高峰。

 

*教練的修煉心法

1.傾聽

真正用心傾聽,包含6個技巧:

(1)總是和對方保持目光的接觸;

(2)總是面帶微笑;

(3)仔細注意到對方的肢體語言;

(4)從不打斷對方所說的話;

(5)最後,以自己的話重述對方的說法;

(6)切記,聽完對方的話,再評估此人。

 

2.問對問題,找出癥結

最好使用開放問題發問。

 

3.判別事實

不要只相信表面的話。

 

4.具體回應

要拿捏好分寸,盡量維持中立角色。

轉貼商周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紀漸長,愈來愈知道「幸福」的可貴。也慢慢了解:一個人是否夠擁有幸福,多半和他本身的個性直接相關,和他本身有多少財富,關係並不大。至於「幸福可遇是不可求」這種說法,更覺得荒謬了。

 

幸福既不是遇到的,也不是求來的,它是心中一顆夢想的種子,需要用整個生命的熱情去用心耕耘灌溉,它才能發芽。缺乏生命的熱情的人,沒有足夠能量,遇不到也求不到幸福。

幸福,原來是眾裡尋它千百度,卻在自己內心的燈火闌珊處。

 

多年來獨自旅行的經驗,讓我有幸能見識清貧的幸福。從他們單純而珍惜的表情,一再印證幸福的種種可能性。維持生活基本的條件之外,需要的是知足而感恩的心情,是敏銳而細膩的眼光,是自然而優雅的美感,是誠懇而體貼的自信。

 

這些足以創造幸福、維繫快樂的條件,非關財富,但對某些已經被利慾薰心的人來說,可能比財富還更難獲得。畢竟,這是很內省的功夫,必須反求諸己,才能重新獲得。

 

幸福是發自內在的感覺,不假外求;也不是可以靠別人給的。依賴別人施捨的幸福,如海市蜃樓般虛無的繁華,只是暫時的假象。很多人以為:幸福,是來自於愛你的人。其實,這是很危險的想法。如果你自己無法掌控幸福,而將幸福與否的關鍵,放在別人手上,對彼此而言,都是太大的負擔,也不公平!再說,怎麼忍心讓愛我們的人,承擔這樣巨大的責任。

 

我們無法向別人乞討幸福,卻可以大方地對別人奉獻幸福。更奇妙的是,這分奉獻,完全無損於我們本身擁有的幸福。反而會因為你付出愈多幸福,就在付出的同時,獲得愈多幸福。

 

幸福,是每個人心底的一口永不乾凅的活泉。流出來愈多、被舀走愈多,它愈是不停湧出。愈動愈有活力;愈給愈快樂。這是生命不滅的能量,它形成一種磁場。放出的能量愈大,形成的磁場範圍就愈遼闊。

 

世間能永恆的,唯有奉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弱勢之人,提昇自己生命能量。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說:「戀愛不只是一種休閒活動,更是人格教育。」也有人說:「相愛靠機會,分手靠智慧。」可見大學生們的戀愛學分,在千迴百轉的分合聚散間,自有其人格與智慧的無限成長空間。

劉墉的一首詩寫道:

美經不得長久的凝視   因為美常在凝視中凋零

生命經不得長久的相思  因為死亡總橫在相思的盡頭

英雄經不得時間的考驗  因為許多英雄都是老來失節

童話禁不住往下猜想   因為王子與公主常常是兩個世界的人

 

    甜美與激情過後,常因個性與價值觀的不同、第三者介入、時空距離……等因素而讓感情面臨了考驗。倘若元智的王子和公主們能在戀愛當中就誠實地檢視這些考驗,那麼我們就可以少一些虛幻的童話結局,而多一些真實的反省了。畢竟,牽手走入婚姻固然美麗,了然於心的分手與道別則更是一門必修的智慧呢!

 

牽手變分手—分手心態四型

心理學中有一派名為的「交流分析」的理論,提到了下列四種人生態度,若將之運用在分手關係裡,我們可以解讀以下四種心態:

一、  你好、我不好:在一個原本就不夠自我肯定的愛情關係裡,當事人一旦面臨分手,可能揭露出既存的自卑情節,並陷入更深的自憐:「一定是我不好,所以他才不愛我。」自此深信自己不值得被愛。

二、  你不好、我不好:當事者怨人又怨己,既對對方憤恨不平,又對自己失去了自我價值感。極端者,可能採取自傷傷人的激烈手段,甚至以同歸於盡收場。

三、  我好、你不好:缺乏反省能力,一味怪罪對方不是,並把對方的離去,解讀成惡意的背叛。這一類當事人的反應,可能是輕則以言語或行動讓對方難堪,重則採取” 我得不到,別人也休想得到” 的報復行為”。

四、  我好、你也好:最海闊天空的一種健康心態。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不把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愛情關係裡。沒有忘記在承認愛情失敗的同時,用一隻手扶住自尊心,並真心相信,愛情不是誰對誰錯的是非題,而是誰與誰合適的選擇題。

 

下過雨的天空—分手後的調適方法

1.替代法:找一個自己喜歡的目標投入,如學樂器、學語文、參加社團,甚至擔任義工等,都是很好的選擇。但千萬別匆匆跌入一段感情作為替代品,因為這對對方是不公平的,對自己也極可能是另一次傷痛的開始。

2.認知改變法:日本人在離婚辦事處寫著「微笑著離婚」。美國人在夫妻諮商處寫著「我們離婚,所以我們成長」。那麼,聰明的元智人,你該有怎樣的分手情懷呢?告別悲情以及「曾經滄海難為水」的無謂執著,輕唱蔡琴的「謝謝你曾經愛我」,然後為對方獻上深深祝福。當然,相信「下一個會更好」(其實是更適合啦!)將是你日後重新出發的起點哦!

3.勵志法:有人曾說分手的最佳報復良方就是「自立自強」,然後證明自己可以過得比對方好。因此,想想自己還有那些有待努力的人生目標,讓自己在其中贏回自信與成就感。

4.諮詢法:好友的相互支持與陪伴固然重要,但有時藉由與輔導老師的心理諮詢,或許更能客觀而深入的探索自己的情愛態度。如此一來,除了有助於分手後的情緒調適,也有助於以健康的心態進入下一場戀情呢!

 

可以不愛,不要傷害—如何避免分手過程的傷害

長庚精神科張學岭醫師曾提出幾點避免分手傷害的中肯建議,經筆者整理後提出如下:

 

戀愛時:

◆避免讓對方在金錢上作過多投資

◆觀察對方有無暴力傾向

◆體認對方的佔有欲是否過強

◆瞭解對方有無精神疾病的傾向

◆避免自己成為別人的第三者

 

分手或談判時:

◇避免在言語或行為上刺激對方

◇談判「二不」與「一要」:不要獨自前往、不宜在密閉的空間、要看清對方攜帶的器物

 

因為下了一場雨,所以我們有了彩虹

有人說:「相愛容易相處難」,一語道盡了戀愛的真相!」更有人說:「相愛總是偶然,分手卻是必然,只要彼此誠心誠意相對待,不也是人世平常?」說來容易,做來還真是很難。但換個角度想想,所有受苦的戀人,誰不是在受傷裡學會成長?誰不是在悲傷過後,重燃希望?君不見,淚流過後的容顏,自有一份了悟與燦然!

 

▂▃▄哭過的天空         蘇慧倫

作詞:李子恆 作曲:李子恆 編曲:洪敬堯

 

你一向太過 瀟灑如風

吹得我一顆心 無所適從

放給你遠走 你酷愛的自由

當我是一片 哭過的天空

 

我一向太過 為你憂柔

跟不上這時代 大膽與放縱

讓自己自由 在下過雨以後

當你是一道 劃過的彩虹

 

天空有天空 下雨的苦衷

你我有你我 不得已的不同

轉載來自 ※Http://www.mojim.com 魔鏡歌詞網

誰能不斷的隱瞞心痛

誰不想在那風雨過後

遠離惶恐 找回寬容

 

天空有天空 放晴的理由

你我有你我 不得已的藉口

誰能一再的言不由衷

誰能漫無目的的等候

誰能強求 誰能留得住

愛要走的時候

 

是啊!感謝這場雨,讓我們發現了彩虹!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一個曖昧的國度

作者:余杰/著

出版社:三聯(香港)

出版日期: 2005年06月01日

作者先後訪問了日本10多個大中小城市,採訪了近百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日本人。如此深入而廣泛地接觸日本社會。『瞭解日本』乃是『關懷中國』的重要環節。

“這半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先後訪問了日本10多個大中小城市,採訪了國會議員、政府官員、工會領袖、二戰老兵、民間和平友好人士、作家、大學教授、法官、律師、記者以及普通民?等近百人。可以說,每一天都有新的體驗,每一天都有新的收穫。如此深入而廣泛地接觸日本社會,即便是在日本生活多年的留學生和其他人士也難以做到。經過這次訪問,我才知道自己是多?地不瞭解日本,我更知道瞭解日本並非易事。而在我看來,“瞭解日本”乃是“關懷中國”的重要環節。”作者余杰說。

 

讀完日本史緊接著又讀了一本

〝日本,一個曖昧的國度〞

深愛中國、日本文化的我

這本書則是揭開了中國與日本的複雜面貌

也滿足了我對這可愛小國的好奇心!

日本明明是一個小國

卻說自己是大日本、大和民族

也因日本的國土狹小

日本人才分外珍惜這些方寸之地

處處可見山清水秀、柔媚寧靜的桃源勝地

此時  我正沐浴在燦爛星光中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麼樣可以做一個不生氣的媽媽

小孩真的是父母的翻版

他的言行舉止都是拷貝父母

而環境真的會影響一個小孩?

三歲定終身?

我愈來愈像一個〝媽媽〞

擔心著他的未來

對他所生長的環境充滿不安

當你沒有能力去保護著他的未來時..

當你對整個社會型態無法掌握時..

為什麼為人母之後

竟也會變的如此沒安全感♥♥

當父母的都會有如此的♦♦迷失嗎

 

做父母的十大惡習►►

一、想太多

 

對兒女有過多的擔心,例如:擔心孩子課業跟不上、擔心孩子不適應、擔心孩子交到壞朋友等。

 

二、做太多

 

替兒女承擔太多的責任,例如:接孩子上下學、替孩子拿書包、替孩子複習課業等。

 

三、罵太多

 

情緒遷怒時,不理性的話往往脫口而出,結果挫折了孩子的自尊心,也造成親子關係惡劣。

 

四、給太多

 

無論是物質生活的補償,或是口頭上的讚美,有時候給了太多,造成孩子不知感恩或自我膨脹。

 

五、要太多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結果安排了過多的學習,讓孩子大感吃不消。

 

六、玩太少

 

親子之間太少有趣的休閒活動,欠缺開懷大笑的共同回憶。

 

七、「坐」太少

 

親子之間少有坐下來聊天談心的習慣

 

八、知太少

 

可能忙於工作,可能忙於家事,結果忽略現代資訊吸收,親子間只能談些日常瑣事。

 

九、愛太少

 

父母當然關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行動表達上,總是還不夠具體和明確,使得親子相處上,減少了互動的潤滑劑。

 

十、變太少

 

親子相處模式一成不變,忽略自我省察和不斷調整,以致孩子越跑越遠。

 

無論如何,儘管我們犯了以上十大錯誤,或僅有少數幾項,只要我們注意且修正這些問題,就該慶幸親子間還有許多成長的空間。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愛是學齡前的孩子最重要的一種寶貝;
少了愛的孩子,會出現緊張、不安、焦慮、缺乏安全感、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0年來平均收入成長2倍,快樂程度卻下降。台灣為何憂鬱?如何變快樂?先問自己我有什麼。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平凡的小故事
有個老魔鬼看到人間的生活過得太幸福了,他說:「我們要去擾亂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存在了。」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生只追求一個目標的人生規畫已經過時!美國研究顯示,每人一生從事12~15種工作,轉換跑道將是常態,你得未雨綢繆,隨時做好準備!
「過去我們聽天由命,但現在要學會安身立命,」專攻生涯規畫的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金樹人說。唯有化被動為主動,人才可以在每次生涯轉換時,都立於不敗之地。也因此,現在對於生涯轉換也需要有跟過去不一樣的思維。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