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藍天綠地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今天天氣應該有30℃!熱ㄚ

熱帶魚の都快被大太陽給晒乾了

一大早住家樓下的土地公廟在施工

要拆了??今天果真是個好日子?!(也是選舉日)

 

元月12    天氣晴

熱帶魚の起了個早(其實是被施工的吵雜聲吵醒的)

Master一早830Call me…

原來剛送小朋友上學去

提醒了熱帶魚の今天要去“投票”

熱帶魚の本來還在掙扎、遲疑

到底要不要去投這3張票

..身為台灣魚╭的熱帶魚

不得不關心台灣事決定起身回到太平投下神聖的一票

熱帶魚の第一次投票是2004年總統大選時

熱帶魚の第二次投票則是市議員選舉

這次是熱帶魚の第三次投票立委選舉

Master與熱帶魚說他不會投公投票

帶魚一定會拿公投票

這是歷史的一刻

台灣在2003年十一月廿七日晚上將近12

三讀通過公民投票法

公民投票是落實學理上的「人民主權」

一般說是「主權在民」,是一個最直接﹑有效的機制

台灣過去都沒有公民投票

現在能公民投票是我們民主政治的進步表現

人民能夠有機會就重大議題來表達我們的意見

這是熱帶魚對公民投票的肯定

熱帶魚の覺得台灣民主的路走得非常艱辛

這個民主的路雖然走得非常緩慢

有時走一步退二步 有時走二步退一步

但這過程中我們的參與和投入也是很重要

不只是作為監督者熱帶魚の覺得我們也是一個參與者

我們在談民主政治不能只是投個票就是民主

我們也知道歷史上有兩位偉大的人物是被全民公投所殺死的

一個是蘇格拉底 一個是耶穌

雖然公投是對民主國家的人民最最有保障的一項制度

但台灣的公投法卻是對人民毫無幫助

因其設置的門檻過高加上發動權在於立法院

基本上對人民來說只是一項好看的法律而已

人民實在總是站在比較弱勢的地方

通常要藉由媒體或意見領袖來詮釋自己所處的現況

無奈的是民主治政又是需要用這麼世俗的方式來維持他基本的正義

熱帶魚の只能期許不好的人會被換下來

這是一個很卑微﹑不怎麼神聖,卻必要存在的制度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新〈家庭收支調查〉,十年來台灣整體家庭實質可支配所得僅增二%,但自今年下半年來,市場上卻已有五百種商品調漲價格。物價連番起漲,究竟各行各業受薪階級承受力為何?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46 期

作者:楊少強

 

雲林斗六國中,附近居民一到中午,開始爭搶學校剩下的營養午餐;台北市松江路,寒冷冬夜,知名的順成蛋糕店門口,也有民眾在垃圾袋中撿食過期麵包。但場景轉到太平洋SOGO百貨週年慶,卻依然人山人海。

 

台灣的窮人真的變多了嗎?景氣真的這麼不好嗎? 事實上,和國外相比,台灣的景氣情況未必更差,物價上漲也不到「民不聊生」的地步。

 

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今年十月公布「世界經濟展望」(WEO)報告,一九九九年至二○○八年,這十年來台灣消費者物價每年僅上漲○.八%,反觀韓國每年卻上漲二.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PPP),今年台灣實質國民所得比南韓還高出超過四分之一。和二○○○年時相比,今年台灣每人實質國民所得成長了四七%,而二○○八年也預估比今年成長四.七%。

 

至於常聽到「台灣每人國民所得被南韓超越」的說法,並以此論證台灣經濟成長前景已落於韓國之後,其實這種差異並非全是經濟基本面所造成:以美元計算,近年來台灣的國民所得確實比韓國低,但中華經濟研究院在二○○六年一月公布的研究顯示,台、韓每人國民所得以美元換算後的差距,當中有一大部分是因為匯率變動的關係:從一九九七年十二月至二○○四年十二月,韓元對美元升值六四%,新台幣對美元卻只升值不到二%。

 

但官方公布的這些數字與民眾的感受為何會發生背離?仔細分析,關鍵就在於實質所得的變化。近年來台灣低所得者,其家庭可支配實質所得變少了,一旦物價波動,部分弱勢者則因為漲價而受害。

 

依據主計處最新統計至二○○六年的〈家庭收支調查〉指出,二○○六年台灣整體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編按:「可支配所得」是指所得減去繳稅等支出後,可以全權運用的部分)和一九九六年相比,成長一○.五%,但扣除掉這段期間消費者物價上漲八.三%,實質可支配所得僅微幅成長約二%,若換算成二○○六年新台幣,相當於增加一萬八千元。

但這是整體平均後的結果,事實上,低所得家庭的實質可支配所得卻是不增反減!

 

按所得五等分距來看,台灣所得級距最底層的二○%家庭,其名目可支配所得雖然成長一.九五%,但物價上漲速度卻遠過於此,導致這些家庭的實質可支配所得比十年前還少,若按二○○六年新台幣換算:一九九六年時,這些家庭的實質可支配所得為三十二萬三千元,但到了二○○六年卻降為三十萬四千元,減少了將近六%。

 

而所得級距第二層的二○%家庭,其名目可支配所得雖然成長五.一四%,但同樣趕不上物價成長速度,因此這些家庭的實質可支配所得也比十年前還少:以二○○六年新台幣計算,這些家庭的實質可支配所得比十年前減少了三%。

 

換句話說,最低所得的兩個階層,有二百九十二萬戶家庭實質可支配所得和十年前相比,都呈現倒退現象,手中的錢少了,一旦遇物價上漲,很容易就出現入不敷出。

 

跳脫窮人宿命 應節約,避免貸款分期付款

 

但中上階層家庭的際遇卻比一九九六年要好:所得級距第三層家庭,去年名目可支配所得比一九九六年成長一○%,超過物價漲幅,因此其實質可支配所得也增加;第四層家庭的名目可支配所得成長一一.一二%,也超過物價漲幅,而最高層的家庭,其名目可支配所得更比一九九六年成長一三.七一%,不但是五個階層家庭中成長最快的,其超過物價漲幅的幅度也最大,換句話說,隨著所得階層越高,其實質可支配所得十年來成長幅度也越大。

 

家庭實質所得的兩極化差異,也正反映了台灣社會的結構。如何跳脫窮人的宿命?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說,以各種貸款、分期付款來花未來錢的習慣,已不是聰明的花錢方式,量力而行,恢復節約,才是有效的應對方式。

「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是近來常聽到國人大吐苦水。

 

巷口的麵店老闆再也忍不住了,悄悄貼上紅紙條,「對不起,小店為反映成本,今日起陽春麵由三十元調整為三十五元,」就連計程車司機也抱怨,以前吃大碗麵線,三十五元就夠了,現在一路漲到四十五元;甚至連麥當勞的冰淇淋也從十元漲到了十二元。

 

根據國內量販業者調查,今年下半年以來,已有五百種商品調漲價格,在百物齊漲的壓力下,各行各業受薪階級的承受力究竟為何?

 

總體而言,據主計處公布的九月「受雇員工薪資調查」,和十一年前比較,工業及服務業員工的平均月薪,今年九月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平均薪資為四萬三千元,比一九九六年時的水準三萬七千八百元(換算成今年九月新台幣幣值)要高,換句話說,「實質」薪資,仍是正成長。

 

傳產、紙品製造業 勞工實質薪水多在原地踏步

 

以個別產業來說,製造業員工今年九月的平均月薪為四萬元,比十一年前的三萬四千七百元(換算成今年九月新台幣幣值)還成長了一五.三%;服務業九月受雇員工平均薪資為四萬六千元,比十一年前的四萬元(換算成今年九月新台幣幣值),也成長了一四.七七%。

 

但為何還有那麼多「月光族」? 產業有別,薪水與物價連動的承受力也有別。有的產業員工確實是「薪水上漲,趕不上物價上漲」,也就是實質薪資下滑的現象。

 

其中又以傳統產業最明顯,如「食品及飲料製造業」,該產業受雇員工平均薪資在一九九六年九月時為三萬三千八百元,換算成今年九月新台幣幣值,為三萬七千二百元,但今年九月該產業受雇員工平均薪資卻是三萬六千五百元,還不如十一年前的水準,換句話說,他們的實質薪資比過去還低,這些產業的員工就是典型的「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的受害者。

 

金融保險、電子產業 員工薪資成長幅度逾三○%

 

另一種情況則是勞工薪水雖漲,但幾乎全被物價上漲所吞食。例如「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一九九六年九月時該產業員工薪資換算下來後應是三萬四千一百四十元,和今年九月的水準(三萬四千一百七十七元)相比,幾乎是原地踏步,或更精確的說:該產業員工實質薪資在這十一年來只增加了新台幣三十七元!

 

也不是所有人都是薪水階級的輸家,「金融保險業」就是大贏家。一九九六年九月該產業員工平均薪資為五萬一千六百元,換算成今年九月新台幣幣值,為五萬六千七百元,而實際上該產業員工在今年九月平均薪資為七萬九千二百元,等於這些員工實質薪資比十一年前成長了將近四○%,這個幅度遠比服務業平均(一四.七七%)還高出許多。

 

至於近年來熱門的「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今年九月平均薪資為四萬八千七百元,高於十一年前的三萬七千三百元(換算成今年九月新台幣幣值),實質薪資成長了三一.三%,也遠超過製造業員工平均實質薪資成長幅度(一五.三%)。

 

以產業來看,「什麼都漲,薪水沒漲」或是「薪水雖漲,物價跟著漲」的受害者,多是傳統產業(如「食品及飲料製造業」、「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而有的產業則很明顯的是「物價雖漲,薪水漲更多」(如「金融保險業」、「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這個現象其實也充分反映台灣目前經濟發展結構的現實。

 

台灣最近十年,每年經濟成長率平均仍有四%,但這個果實並未「雨露均霑」由全民共享,考慮到物價上漲後,「傳統產業」及「低所得家庭」的實質薪資或實質可支配所得,都比十年前的水準還要低:這些族群才是真正的「什麼都漲、薪水沒漲」下的受害者!

 

至於這個現象是否可以歸因於政府「拚經濟」不力,仍有待更進一步研究,不過若以一般人常聽到用來指責政府的「痛苦指數」,也就是「失業率加通貨膨脹率」來看,姑且不論這個指數是否真能反映人民的「痛苦」,光就數據變化,也無法看出民眾是真的比過去還「活不下去」:二○○六的「痛苦指數」為四.五一%(失業率三.九一%,加上通貨膨脹率○.六%),這是自二○○一年以來的最低水準,而今年一到十月「痛苦指數」為五.二七%(失業率三.九二%,加上通貨膨脹率一.三五%),比去年還高,但還不及最近十年來的最高點——二○○五年時的六.四三%。

 

雖然「痛苦指數」未必反映一般人比過去還不如,但弱勢族群(包括傳統產業及低所得家庭)最近的情況確實比十年前還糟,如何幫助這些台灣經濟成長下的受害者,仍是政府拚經濟時不可忘卻的責任。

pq啤酒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